踐行科技創新使命發展綠色智慧巖土?——謙誠樁工創新成果在行業權威學術盛會廣受贊譽
11月12日,由廣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學術大會(2020) 暨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巖土工程學術大會”在美麗的羊城廣州盛大開幕。
會議歷時兩日,與會專家學者代表通過13個大會主題報告、41個分會場報告及2個熱點問題研討等形式,重點研討交流全國地基基礎領域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發展趨勢及熱點難點問題。公司副董事長孫偉帶隊參會,公司技術顧問、南京水科院唐彤芝教授出席會議并代表郭克誠董事長在大會上作報告。
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中國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的起點區域。該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堪稱中國的地質博物館,最軟的淤泥含水量接近100%,最硬的花崗巖強度達到160MPa,且強風化花崗巖層遇水立馬變成軟泥。紅層也是極其軟弱的巖土層,石灰巖巖溶普遍發育,個別建設場地鉆孔見洞率達到90%以上,這對基礎工程施工提出了嚴峻考驗。
為解決制約濱海地區軟土地層基礎工程施工這一瓶頸難題,謙誠樁工自2009年起在廣珠鐵路(貨運)珠海高欄站海相淤泥軟基處理項目始,歷經十余年的潛心研究,經珠海、中山、江門、會港、南沙等地鐵路和市政項目室內外的多次反復試驗和測試,在不斷的失敗中改進完善,最終成功研制出“海相淤泥質土專用固化劑及配套工藝”,針對濱海地區海相沉積層深厚的淤泥質軟土固結成樁難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填補了該技術和工藝的國際空白,取得巖土技術重大進步。為進一步鞏固和推廣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公司與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聯合成立了“新材料研發中心”,同時,響應國家“中國制造2025”方針和號召,攜手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有著華中科技大學強大科研背景的武漢恒力華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高端智能裝備研發中心”,針對該工藝配套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開啟了公司裝備智能化研究工作的新篇章,以期通過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推動巖土工程施工的提質增效,同時解放勞動力,實現比人力操控更為安全可靠的質量安全控制,為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走向高質量發展蓄勢聚能、保駕護航。
報告中,唐彤芝教授以攪拌樁技術發展創新的思考與研究為主題,詳細介紹公司創新理念和創新成果,重點闡述“海相淤泥質土專用固化劑及配套工藝”和裝備智能化的研發進程、研發成果及對于推動巖土工程行業整體發展進步的重大意義。報告在公司“科技、創新、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圍繞綠色巖土、科技巖土、創新巖土、智慧巖土充分展開論述,深度契合和詮釋本次大會主題,得到組委會和與會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
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院長陳湘生院士助理包小華,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丘建金,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唐孟雄,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康景文,建設部建筑工程技術專家委員周同和,同濟大學教授黃茂松等巖土工程行業權威專家出席本次學術盛會。